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創新已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尤其對于關乎國計民生的化肥行業而言,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更離不開高精尖人才的持續注入與前沿科技的深度支撐。而博士后工作站,作為銜接頂尖學術研究與重大產業需求的高端人才“孵化器”與先進技術“策源地”,對化肥企業具有重要核心戰略意義。
開題報告會現場
7月3日,深圳市芭田生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芭田股份”)與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聯合培養博士后開題報告會在芭田股份深圳總部順利舉行。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長聘副教授周進,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藥理學副教授謝偉東,芭田股份副總裁華建青,研發創新中心技術帶頭人韓冬芳博士,工程中心主任、正高級農藝師王宗抗,研發創新中心研發員盧蒙以及聯合培養博士后王健現場參會。北京阿姆斯總經理鄧祖科等線上參會。
此次開題報告會,標志著雙方在高精尖人才培養和農業科技前沿探索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于芭田股份而言,這不僅是一次常規的項目啟動,更是博士后工作站25年創新征程中一個嶄新的里程碑。
01深耕沃土:
中國復合肥行業首家博士后工作站的設立
時間回溯至2000年。彼時,中國農業正經歷從追求數量到兼顧質量與效益的關鍵轉型期,化肥作為“糧食的糧食”,其高效、環保、安全成為產業升級的核心命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經全國博士后管委會、深圳企業博士后工作站管理辦公室評審與認定,芭田股份于2000年2月12日正式獲準設立“深圳企業博士后工作站深圳市芭田復合肥有限公司分站”。這標志著芭田股份成為全國同行業首個設立企業博士后工作站的企業。
芭田股份博士后工作站設站通知文件
02、25年深耕:
博士后工作站鑄就芭田研發“硬核實力”
歷經25年發展,芭田股份博士后工作站已成為行業內人才聚集與技術創新的高地。截至2025年7月,先后有10余名博士后進站,研究領域涵蓋高塔造粒技術、生物技術、控釋肥技術、冷凍發硝酸磷肥技術等多個前沿方向。
在博士后工作站的帶動下,芭田股份的研發實力、產品品質持續領跑行業。公司擁有近500名技術研究人員,并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清華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科學院等2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緊密型技術合作關系。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累計申請專利1482項,其中多項核心技術填補國內空白,如高塔造粒生產顆粒復合肥料生產技術、首套國產化冷凍法硝酸磷肥裝置技術等。這些技術不僅提升了芭田股份的產品競爭力,更推動了中國復合肥行業的技術進步——高塔造粒復合肥技術將我國化肥復合率從30%提升到50%左右,結束了我國無熔融高塔造粒生產NPK復合肥的歷史;冷凍法硝酸磷肥工藝,使磷礦的分解率提高至99.5%以上,實現了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開啟了讓磷礦資源最大化利用的先河。由此推出的芭田有機無機復合肥、鉑金系列、硝酸磷肥等產品,增產增收效果顯著,深受代理商、零售商以及農戶的青睞。
03產學研深度融合:
芭田&清華聯培開啟協同模式
此次與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的合作,是芭田股份產學研模式的進一步深化。在7月3日的開題報告會上,博士后團隊提出的“新型抗菌肽生物合成制造”課題,將結合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在微生物、藥理學等領域的優勢,為芭田股份的技術創新注入新動能。
聯合培養不僅是項目層面的合作,更是人才培養機制和協同創新模式的探索。它構建了“高校導師+企業導師”雙導師制,確保博士后的研究既具備學術高度,又能扎根產業土壤;建立了科研成果高效轉化的快速通道,讓創新想法能更快接受市場檢驗;同時,也為芭田未來的技術儲備和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的科研方向提供了雙向反饋和調整的機制,為長效合作奠定基礎。
“我們希望通過與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的合作,進一步整合高校的基礎研究資源和企業的產業化經驗,打造產學研融合的典范。”芭田股份研發創新中心技術帶頭人韓冬芳博士表示,未來雙方將共同推動農業科技的高質量發展。
2000年-2025年,25載春華秋實,芭田股份始終將科技創新視為企業發展的生命線,將產學研深度融合作為攀登技術高峰的必由之路。站在新的起點上,芭田股份將持續強化博士后工作站等高端創新平臺建設,深化與國內外頂尖科研機構的戰略合作,不斷攻克農業科技難題,推出更多“喂育植物最佳營養,守護人類健康源頭”的功能產品,為推動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貢獻更大的科技力量。
此次與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的合作,不僅是芭田股份產學研融合的新起點,更是中國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生動實踐。隨著更多博士后課題的落地實施,將持續為芭田股份、為中國化肥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的創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