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開局。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保持糧食生產穩定意義重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近日,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就國家糧食安全問題接受媒體采訪。
抓住“兩藏”戰略兩個要害
唐仁健表示,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開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又是建黨一百周年,保持糧食生產穩定意義重大。農業農村系統已立下“軍令狀”,務必確保全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3000億斤以上,并力爭穩中有增。具體說,就是要做到“兩穩一增”:
——穩口糧,確保口糧絕對安全,南方雙季稻2020年擴種的面積不能減少,同時要提高單產;黃淮海和西北地區小麥面積要力爭有所恢復。
——穩大豆,繼續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力爭面積穩定在1.4億畝以上,提高單產和品質,確保用于豆制品等的食用大豆國內自給。
——增玉米,重點擴大東北地區和黃淮海地區玉米面積。
夯實糧食生產“命根子”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如何切實保護好?唐仁健表示,我國用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但也使耕地長期高強度利用、退化加劇。隨著城鎮化、工業化快速推進,優質耕地資源更加緊缺。
解決好耕地問題,今后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確保耕地數量,堅決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18億畝耕地是吃飯的家底,必須堅決守住這個紅線,必須把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于糧食生產。另一方面,大力提升耕地質量,主要抓手就是高標準農田建設。“十三五”期間,我國大規模建設高標準農田,近兩年每年建設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對糧食豐收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計劃建設1億畝高標準農田,任務量比去年增加了25%,要督促指導各地完成目標任務。
必要的資金投入是工程質量的保障。建設1畝高標準農田,各地普遍反映需要投入2500元以上,有些丘陵地區需要投入更多。錢從哪里來?唐仁健說,需要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一方面要加大財政投入,另一方面推動構建多元化籌資機制,推動用好政府債券和土地出讓收益使用政策,并把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指標調劑收益全部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還要鼓勵社會和金融資本積極參與。
以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成果
2020年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現象,要做好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下一步,要以脫貧縣為單位規劃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促進產業提檔升級;繼續加大對脫貧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按照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統一部署,支持脫貧地區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